《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属性。这些风味小吃、地方美食能够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制作技艺有特色,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能紧跟时代脚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比如沙县小吃已经拓展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门店超过8.8万家,带动30万人就业,柳州螺蛳粉从路边摊发展成为近百亿元产业。
烹饪美食讲究火候。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应成为这些美食再攀高峰的起点。人民的非遗应由人民共享。“非遗美食”传承者既要主动担起责任、重视食品安全、杜绝粗制滥造,又要发挥工匠精神、精心挑选食材、提升食品品质。
美食入非遗后,更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在“特”上下功夫。小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其“背井离乡”时,如何在入乡随俗与保持特色间寻找平衡,考验着传承者的智慧。在“新”上多着笔。墨守成规,再美味的食物也会让人厌倦,只有不断创新,美食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传统“非遗美食”要主动“触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非遗文化。最近,沙县小吃联手网络平台共建“线上非遗小吃街”,将福建省沙县“传统技艺小吃一条街”文昌街的13家非遗老字号商户搬到网上,引起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