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众信

好乡贤点亮乡村振兴路

条条街巷平坦整洁,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一幅幅美景惹人流连……走进武清区曹子镇拾棉庄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路畅、景美、民安的美丽画卷。

产业发展、新风浸润,乡贤助力、百姓幸福。这个小村庄发生的美丽蝶变,离不开“新乡贤”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

跟记者一起认识一下拾棉庄村的这几位“新乡贤”吧~

致富能手李秀亭

“孩子们,看见我手里的这支月季绢花了嘛,它是通过瓣儿、染色、造型、烘干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的……”作为天津绢花技艺非遗传承人,拾棉庄村67岁的李秀亭走进校园,给孩子们展示绢花技艺的魅力。


1971年,16岁的李秀亭跟随北京绢花厂师傅学习绢花制作工艺,经过8年系统学习,他回村组织绢花生产,成为产业带头人。“只会学不行,想发展得靠钻研、靠创新。”李秀亭一门心思扑在绢花制作上,通过不断摸索钻研,掌握了多种花类的绢花制作工艺。目前,村内绢花生产企业30余个,一半以上都是在李秀亭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带动了村内及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


2009年,曹子里镇获得“天津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拾棉庄村被评为“天津市民间文化特色村”,2013年,该村的绢花手工技艺成功申请认定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传统手工绢花制作工艺复杂、时间周期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近年来,李秀亭带领村内绢花生产企业,紧跟时代潮流,投入使用机器设备,搭建了完整的生产链条,使绢花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重新焕发了青春。


如今,已在绢花制作行业摸爬滚打了50余年的李秀亭,仍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前行,用一朵小巧而美丽的绢花推动着拾棉庄村的致富车轮不断前进。他坚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村街、进校园活动。“我想把这门非遗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它、发展它。”李秀亭坚定地说。

返乡创业青年苑广东

“我能够获得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家乡的培养和家乡人民的关爱。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就想着为家乡做点儿事。”44岁的拾棉庄村返乡青年苑广东有感而发。


大学毕业后,苑广东曾在武清开发区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家乡绢花产业逐渐兴起,但销售方式传统,阻碍了发展空间。在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苑广东毅然放弃薪资稳定的工作,投身到绢花网络销售行业中,积极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帮村民破解发展难题。回乡创业第一年,苑广东就取得了喜人的销售成绩。


苑广东不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主动寻求突破,推广发展农村电商,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模式,有效促进客源转化。借助电商平台,苑广东成功将家乡的绢花销往国外,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绢花。村内年轻人纷纷来向苑广东学习电商销售知识,投身于家乡的绢花产业。如今,该村每年绢花电商渠道产值已达到5000万元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绢花产业村。

文化能人苑泽春

乡村振兴需要以文化之,以文铸之。近年来,曹子里镇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夯实乡村振兴“硬支撑”,激活文化“细胞”,推动和谐文明乡风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拾棉庄村有一位文艺大红人,搞乐队、跳秧歌、跳健身操,他样样行,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苑老”。

出生于1951年的苑泽春,自青年时期就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共九大期间,他在村内成立了第一支文化宣传队,自己担任团长兼乐团指挥,引导村民同心向党,学习领悟党的大政方针。


苑泽春有多年的从教经历,他以教学带动德育、以真爱感化学生,培养了一批批莘莘学子。退休后,他走下讲台,继续在村内发挥余热。目前,他担任村内多支文化队的指导员,定期组织秧歌队、健身操队排练演出。“‘苑老’真是行,才艺多、组织能力强,我们跳的都是正能量的歌舞,业余生活丰富了,精神世界也充实了,村里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王大娘乐呵着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苑泽春始终走在抗“疫”的第一线。村内组织核酸筛查,他主动请缨,带领文化队伍组成志愿服务队。维护现场秩序、协助分发物资、联系后勤保障……各条战线上都能看到文化队队员们的身影,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这群‘新乡贤’的带动下,我们的村庄美了,村民的荷包鼓了,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提升了,‘新乡贤’作为一支扎根人民的有生力量,正推动着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拾棉庄村“一肩挑”杨成利说。

“乡村振兴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我们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行‘乡贤+’赋能模式,做活‘乡贤+’文章,凝聚‘新乡贤’力量并将其转化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服务家乡的磅礴动能。”曹子里镇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韩文顺表示。

来源:美丽武清
2022-11-07 10:41

文字/编辑:刘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