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刻道,贵州省施秉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文化特征 艺术风格 《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苗族群众在嫁女结亲之前双方都要唱刻道,如果唱不上来还要罚酒。刻木上的奇异符号具有提示作用,每一个都对应着不同的歌唱内容。刻道产生于苗族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一段历史时期,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其语言通俗,口语化、生活气息浓厚,它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敢于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苗族少女形象,表现了苗族人对幸福婚姻的执着追求与向往。 基本组成 《刻道》被人称为“苗族的婚姻史诗”,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 一、“亲”的起源 苗族《刻道》之新娘回门 挑回门礼出门照 《刻道》第一部分为“生亲”,即“亲”的产生。《刻道》中议论的“亲”,在本质上是抽象的,泛指人类的婚姻关系。作为一部口传的民间文学作品,《刻道》对这种婚姻关系做了拟人化的艺术处理。《刻道》中的“亲”,似乎是神,也似乎是人,又似乎是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形象。 《刻道》开卷先唱“亲”从哪儿来:“远古的年代,开初的时期,哪个最聪明,开块田种粮,杀头牛定亲,普天才得亲,人人乐在心。”然后说,在远古的时候,“亲”在哪里?怎样来到了人间,接着话语一变,说“亲”住在东方的乱石堆里、石疙瘩窝里,“亲”吃着“石头奶”长大。“亲”长大后,先是燕子看见过他,后来一个名叫“仰野吉巴”的人和一个名叫“养久勾劳”的人碰见了他。最后,有一个淘气的娃娃看见“亲”。这娃娃胆子大,“拿来一把火,拿来一把草,放火烧‘亲’窝。”这一下,“亲”倒了楣:“‘亲’往四方奔”,跑出三条路:一路上天下海,为神界“开亲”:一路上高山下深谷,为动植物“开亲”:一路去了昂窝岭,为人类“开亲”。从此,“生亲”了,也就是“亲”出现了。 “生亲”篇中说“亲”的产生,暗喻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于是,“亲”这种特有的婚姻关系诞生了。 二、史前婚姻的追溯 《刻道》第二部分“神界开亲”,从字面看,应该是神的婚姻,实际上,内容比较复杂,既讲了龙王、雷公等神界开亲的盛况,也讲述了各种动物开亲的情况,实际上是对原始群婚形态的追述。 《刻道》中唱道:“亲”生出来后,先是向下走,一路上遇到了鱼虾、龙王、天王等,被他们请去开亲。接着,“亲”又到天上去,被天上诸神如牛雷神、猪雷神、鸡雷神、白雷神等请去开亲。最后,“亲”又落到人间的昂物岭,与动植物和人类开亲。 《刻道》中关于神和动物开亲的描写充满了人情味:歌中唱道:“二路下方走,去到龙王家,去到天王家:龙王家得亲,天王家得亲,这是年长亲二”讲彩虹到雾龙家提亲做媒:“彩虹即开口,答话这样讲:‘我天天播雨,路过你这里,见你家姑娘,长得很漂亮。东龙就请我,问你家姑娘,是否有意去,倘他家媳妇?”’写动物接亲,也是充满了人间的情趣,如写喜鹊“接亲树样尖”,柴虫接亲用“碎木面”做饭:无论是神还是动物开亲,大都要选吉日,备酒席,只是他们酒席上的菜肴与人类的菜肴不同罢了。这些内容,看起来荒诞,其实是反映了原始先民的自然观,认为神、动物、植物与人一样,也有一定的婚姻关系,正是这种婚姻关系才使神、动物、植物与人一样,不断繁衍,生生不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早期同动物混为一体,具有十分混乱的性关系。 三、人类的开亲歌 《刻道》的第三部分,是“人类开亲”,也是《刻道》的主体部分,约占整部作品五分之四的篇幅。这部分内容,系统地讲述了苗族古代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苗族的婚姻习俗。这部分可分为十节,现综述如下: (一)族内婚与族外婚之间的较量 《刻道》绣布 《刻道》在“战恶鹰,除猛虎”一节中,讲述了人与动物结亲的情况。远古社会,苗族先民靠采摘和狩猎为生,人与动物之间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的神话中,就会出现人与动物结亲的内容。但是,进一步追究就会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结亲,不过是一种表象一这种表象背后透露的是族外通婚的情况?《刻道》这一节中阱述的“虎姐妹”、“猴嫂”,其实不是真正的动物虎和猴,而是虎图腾和猴图腾氏族的女子这一时期,古代苗族的婚姻形态,正处于由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的历史阶段。当时,随着氏族的扩大,血缘关系开始淡薄。在婚姻观念上,出现了族内婚与族外婚之间的斗争。坚持族内婚,可以加强淡化的血缘关系;坚持族外婚,可以给婚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问。最后,“虎姐妹”、“猴嫂”被杀害,支持氏族内部分支开亲的观念和力量胜利了。 (二)血缘婚姻家庭的出现 这一部分内容,由“昂窝岭遇亲”、“叙订亲牛”、“叙媒”j节组成,重点讲述喜尼、喜金两兄弟开亲的情况j喜尼、喜金两兄弟是同母所生,他俩“共奉一祖宗,同匹布做衣,共吃一锅饭”。喜尼和喜金两兄弟急于找“亲”,四处奔走,“九天又九夜”,“未能找到亲”。万般无奈之下,他们认为“只有内开亲”,才解决“亲”的问题。所谓“内开亲”,就是兄弟之间结亲,就是族内婚,也就是血缘婚。 亲兄弟的子女能否成亲,亲兄弟能否成为亲家,喜尼和喜金决定听天意。他们问“五倍子树”、“梓木树”、“岩青杠”,众树都说他们可以开亲。他们又用竹篾饭盒包饭来验证亲兄弟能否开亲,结果半边是饭,半边是酒:他们认为这是天意,上天赞成亲兄弟结为亲家。于是,喜尼和喜金两兄弟决定请媒人撮合,杀白水牛订亲:这i节,是对血缘婚的追述,也是对血缘婚的辩解,说明亲兄弟子女成亲是天意。 需要指出的是,“叙媒人”一节,明显地夹杂了血缘婚时代之后的内容,如对媒人保香的出生、成长的描述,对保香去殴娟家说亲场面的叙述,以及对媒人保香油嘴滑舌形象的刻画等等,明显是后世的演唱者根据当时的情况添加进去的内容。作为活态的婚姻史诗。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三)姑舅表亲婚姻的悲歌 这一部分内容,只有“逼嫁”一节,讲述的是姑舅表亲婚姻的情况。 在母系氏族社会,姑妈与舅父属于同一氏族。在这样的氏族中,一般是家中年长的女性当家,舅父只是氏族中的重要成员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农耕时代,男子对氏族的贡献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氏族的支柱,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解体,让位于父系氏族社会。这种社会变革反映在婚姻问题上,就是女子由招婿上门变为出嫁男方:一个女人出嫁男方,不可能再掌握氏族的实权。 原本强大的母权旁落了,作为母权的传承者,年长的女子们并不甘心,她们无力掌握氏族的实权,只好寄希望于自己最亲近的男人,希望这种实权能够掌握在自己最亲近的男人手罩一,在氏族巾。支夫是外来人二血浓r水外来人再亲,也没有血缘亲女性最亲近的男人,除了父子就是兄弟半一个女人要给女儿谈婚论嫁的时候,亲兄弟正值盛年于是,兄弟即女儿的舅父,在氏族巾的地位突显起米 “娘亲舅大”成了坶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一大法则,舅父对女儿的婚事具有至高无上的管制权 女儿嫁谁不嫁准,舅父说了算,成r社会的习惯法,IF是这种习惯法的形成,促生了姑舅表亲:姑妈的女儿嫁给舅父的儿子。 苗族习惯法虽然未强行规定姑妈的女儿必须嫁给舅父的儿予,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舅父家有绝对的优允权,其子有权优先娶姑妈的女儿为妻,苗族称这一现象为“还娘头”,即早年嫁出的姑妈对娘家的一种补偿行为。如果姑妈家小把女儿嫁给舅父的儿子,就要向舅父家缴纳高额的财礼作为赎金,在习惯上,这笔钱财称作“外甥钱”一要是不缴纳这笔钱财,舅父家决不会同意外甥女出嫁他人。 《刻道》“逼嫁”一节中,讲述的正是这种姑舅表亲婚姻。 (四)女儿外嫁的重负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叙木”、“刻木”、“送木”三节,讲述的是舅父得知外甥女要嫁他人,将索要的钱财数目上刻在木头,然后请大力七把刻爪抬到姑妈家,要姑妈家如数缴纳钱财的故事。 (五)血缘婚姻的末路 这一部分内容,包括“沉亲乱世”、“降聘礼,普人下皆得亲”两节,主要讲述古代苗族由于舅家索要财礼太重,两家开亲不成,以至出现了劫亲的乩世现象,最后经过反复斗争,旧的婚姻制度得到了变革,人们走出了姑舅表亲婚姻制度的羁绊。 “沉亲乱世”一节,首先讲述“沉亲”:这里,再一次把“亲”拟人化:由于舅父家索要财礼太重,人们开不起“亲”,“亲”出来三次,“沉”了三次,每一“沉”就是三年。每次“亲”出来,去开亲,舅父要的银子还是三百两:开亲要这么多的银子,除了财主家,一般人家开不起亲,于是出了“乱世”惨状,开亲的人家越来越少,村寨里“芦茔没人吹,木叶没人奏,乐场没人去”二姑娘小伙们不敢去谈情说爱,只能在无人的地方偷偷“哼些凄惨歌”。偌大的村寨中,“九千老后生,九千老姑娘”,“手板拍不响,口哨吹不昂”,“三十姑娘等嫁”、“四十小伙待娶”成了普遍现象。时间长了,寨子里的老姑娘失去了青春,仍旧痛苦地等待着出嫁;寨子里的老男人满脸皱纹,心底还存着娶妻的梦想。姑娘变成了老太太,小伙子成了老大爷,一个个“哼声凄惨惨”,“憔悴面如火炭”:姑舅表亲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迫使向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向舅权制发起了猛烈的反抗。 传承方式 静态-刻木 《刻道》歌棒符号 《刻道》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子制作,也有象牙和牛骨制作的。传说中的《刻道》体积很大,也很笨重,七八个壮汉才能抬动一后来,为了方便携带,《刻道》越做越小。如今的《刻道》,其形制没有严格规定,长短、粗细、力圆均可,以方便携带为准,长的如一支竹笛,短的似一把手柄,可以放进衣袋。常见的《刻道》,除把柄外,分为九小节,三面刻有神秘符号,共有二十一格。神秘符号的笔画以横、叉、角为主,如“一”、“=”、“;”、“△”、“X”、“上”、“X X”等:它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能出声的用于记录和描写语青的文字雏形,是苗族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也是中华方块字形成之前文字雏形的遗存之一。 一些学者认为,古苗人的文字诞生在甲骨文之前:最古老的苗人文字,早在尧舜之前的三苗时期就已经有了。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创造了文字他将文字刻写在竹片上,穿连成串,类似于后来的竹简,称为《蚩书》和《串书》。后来,由于历代中原王朝对苗人的不断征伐,迫使苗人经常处于逃f和迁徙之中,原始的苗人文字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渐渐消亡。《刻道》符号,也许就是这种神秘的古苗文的遗存。今天的苗族,主要分布于黔东南、湘西、鄂西、广西大苗山、海南五指山、云南文山等地,除了黔东南的部分苗族聚居区外,在其他苗族聚居区,《刻道》这种古老的记事符号早已销声匿迹了。《刻道》主要流传于施秉县城关、甘溪、杨柳塘、双井等乡镇的苗族村寨。 刻木 有人把《刻道》上的神秘符号理解为《开亲歌》的目录或序号,这是一种错觉。《刻道》符号看似简单,其实内容相当复杂: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符号:《刻道》上的每一个符号,或象形,或表意,或指示,其中一小部分字号表达的是“词”,大部分表达的是“句”和“段”,一个符号往往代表二十行以至四五百行歌词。对于外行人来说,《刻道》上的符号形同天书,无以辨认。在施秉县民间,就有“官家识字九十九,没有哪个能把刻道认得透”一说。对歌师来说,《刻道》上的符号就是博大精深的文字,一个熟练的歌师可以摸着《刻道》上的符号,将一万多行的《刻道》从头唱到尾,也可以从尾唱到头,还可以随便摸到一个符号,唱出几十首歌来。 过去,《刻道》上的符号也用于记事,不同的符号,代表着金、银、肉、米、鸡、鸭、牛、马、骡、酒、布匹、衣物等及其数目。 动态-歌师 如果《刻道》是歌本,歌师就是《刻道》的传人。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施秉一带的苗族中,女子 出嫁,男子娶妻,都要请歌师演唱《刻道》一在苗族的一些节庆上,农闲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也会请歌师演唱《刻道》。 表现形式 刻道是苗族歌手必备之物,其形状并无定规,以携带方便为准,但除把柄外,均分为九小格,三方刻有字符,共27节。木刻符号并不复杂,笔画以横竖叉为主,但每一格中的上下符号不可倒置,否则即会错乱,造成问非问,答非答。同时,符号之间无较特殊的区别,乃视刻于何格而不同。 刻道歌在接媳妇、嫁姑娘或姑娘回娘家时皆唱,有少数村寨建房造屋时也唱。唱歌时宾主各选出一名歌手,一人为主,一问一答。其唱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从正面平道唱起,直线上升,即从一格唱到九格,再从侧面一至九格到斜面一至九格;另一一种唱法是先唱平道后,每一格都先唱正面,然后从侧面到斜面,唱完一格再唱下一-格,以此类推,上升至第九格, 再从九格依次往回唱;第三种唱法与第二种正相反,即从第九格唱起,倒转来唱。这种唱法难度较大,有些歌师传歌时,采用这种唱法以使新手加强记忆,出师后方能横唱顺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 刻道一般的唱法是每小格三向三答共六次,即六首歌。一问刻的什么形状;二问刻在哪一面哪一*格;三问刻的什么内容。一问一答,共需唱168首歌,每首歌无固定行数,问短答长。若以每首歌平均12行计算,计2016行。唱时,往往从“开亲说古”唱起,再加上歌手们的即兴盘问,旁生枝节,故有“七天七夜也唱不完,少讲也有一万行”之说。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刻道》演唱场面 《苗族开亲歌》,即《刻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部口耳相传的史诗,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对古代苗族婚娴制度和现代苗族婚娴习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远古乱婚和杂婚的折射 苗族《刻道》之新娘回门 出门照新娘回门 出门照 《刻道》前两部分,讲述了“亲”的产生和神界开亲的情况,用眼光看,内容十分荒诞、神话传说本是历史的影子。《刻道》中描述的荒诞不经的婚娴现象,其实就是远古人类婚姻的影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最早的婚姻反映的是“一个同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那个时代,人与禽兽同居,人与人之间、人与禽兽之间,存在着杂乱的性交关系,所以有了传说中的“亲”这种人类独有的观念,有时与神开亲,有时与人开亲,有时与动物开亲,有时甚至与植物开亲的荒诞现象。 二、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的反映 由族内婚过渡到族外婚,是人类婚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人类社会由妇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刻道》在“战恶鹰,除猛虎”一节中,对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作了生动的反映一歌中的“虎嫂”、“猴嫂”、“虎姐妹”,应该是另一氏族的女子,这里的“虎”和“猴”不是真正的动物,而是氏族的图腾;与“虎”和“猴”结亲,也不是人与动物结亲,而是此一氏族与彼一氏族结亲?这一节中反映的关于族内婚与族外婚观念上的斗争,应该是真实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这点来看,把《刻道》称作苗族古老婚姻的“活化石”,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血缘婚姻的回忆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血缘家庭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血缘婚姻的出现,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在母系氏族社会,血缘婚姻是维系氏族的主要纽带。在母系氏族社会,兄妹结婚是最正常、 最合理的事情。在《刻道》中,用“昂窝岭遇亲”、“叙定亲牛”和“叙媒”三节讲述了血缘婚姻。在具体的叙述中,加人了很多借天意来验证血缘婚姻合理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明显是后世人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刻道》这部婚姻史诗的形成,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后的事情。《刻道》形成时,血缘婚姻还残留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但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彻底颠覆了母系氏族社会对血缘婚娴的普遍看法。这部分内容,既是研究古代苗族血缘婚姻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刻道》这部婚姻史诗形成时间的重要材料。 四、对姑舅表亲婚姻的揭露 《刻道》中反映姑舅表亲婚姻的篇幅最多。应该说,这段婚姻历史离人们最近,也最不堪回首。所以,《刻道》充满了对姑舅表亲婚姻制度的揭露和鞭挞。这部分内容,也是《刻道》中最具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内容。一方面,作品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苗族妇女解放的斗争历程;另一方面,比较系统地揭露了姑舅表亲婚姻制度的危害,追述了苗族姑舅表亲婚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内容,对推动苗族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总之,《刻道》系统地讲述了古代苗族婚姻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象化的苗族婚姻发展史,对研究苗族社会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刻道》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刻道》中有关图腾崇拜的描写,对人们认识远古的图腾崇拜很有帮助;《刻道》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和性格的刻画,也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传承人物 石光明,男,1941年6月日出生。石光明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吴治光,男,1946年9月出生。吴治光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吴通贤,男,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保护措施 2011年8月,潘家相私人苗族“刻道”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刻道”文化展示为主,同时展示苗家人使用的反应苗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及宗亲礼教等为内容的纺织床、睡席、梭衣篚、斗笠、簸箕和刀具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施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刻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2012年2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刻道”文化在文化节上被展示。 2014年9月28日-10月7日,首届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开幕,“刻道”文化在旅游节上被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