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传说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传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 2006年5月20日,白蛇传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Ⅰ-6。 历史渊源 初唐时,“金山寺和尚降白蛇”的原始传说就已在镇江萌芽。 宋代,镇江民间已流传“白蛇传”的话本《雷峰塔》,故事的主体内容已基本形成。 明代,曾在镇江丹徒做过儒学训导的冯梦龙在其编撰的拟话本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就对应了镇江当时的若干真实地名如针子桥、金山寺、五条巷、渡口码头等。古代的金山是长江中的一个小岛,四面环水,人称“浮玉”。山上香火缭绕,加之处于长江下游,潮涨潮落,形成了相当的神秘性,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就对“水漫金山寺”这一故事的高潮情节进行了详细描写。 文化特征 内容架构 故事说的是位于镇江长江中的金山上有个白龙洞,洞中有条美丽的白蛇,为报答青年许仙的救命之恩,在西湖与许仙结为夫妻。后白娘子夫妻在镇江五条街开了“保和堂”药店,施药济贫。不料这一切却惹怒了金山寺的方丈法海。法海要拆散白娘子与许仙这对恩爱的夫妻,设计于端午节以雄黄酒迫使白娘子现出原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侍女小青勇盗仙草救活许仙。可是法海又将许仙骗至金山,使夫妻分离。白娘子水漫金山后,与许仙断桥相遇,再次和好如初。不料法海再度出现,用紫金钵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最后小青修炼数载,终于奋力轰倒雷峰塔,救出白娘子,实现了大团圆。 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完成于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雷峰塔传奇》主要情节发展到三十四节,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盗仙草”等情节,这些重要情节的发展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从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说,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浪漫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故事中妖气减弱,从白娘子与许仙的矛盾,改为白娘子与法海之间的斗争,故事情节也更明确地体现了民众的愿望。 艺术特征 白蛇传传说凄美动人,具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写实与写意并重的艺术特色。其结构一线到底,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原则。 经过长期提炼升华而成的白娘子形象,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善良贤惠、精明能干、温柔和顺;二是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充满乐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坚韧顽强,百折不挠,集中体现了民众的理想,从《白蛇传传说》故事的产生、流传、演进中.可以看出人民创作的伟大。 表现形式 白蛇传传说来源于民间关于蛇的传闻、蛇的图腾、蛇的信仰等等,从片言只语到敷衍成文,渐趋完整,其内容也由蛇吃人、到变成蛇妖迷惑人危害人、再到蛇人相恋、直至发展到表达追求爱情争取幸福自由。 作为民间文学的白蛇传传说,它是围绕“传说核”,主要运用口头语言讲述的方式,组成故事情节,反映角色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故事反对邪恶,弘扬善举,追求婚姻自由的主题非常鲜明;情节奇曲跌宕,扣人心弦;其中的人物形象突出,善恶分明,尤其是女主人公白娘子身上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女性贤淑善良、坚贞不屈的精神之美。这些总体上体现了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白蛇传传说中还包含了相当多的社会生活内容,间接地反映了古代的许多民俗现象,如端午文化习俗等。整个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情感特征、审美取向及艺术创造力,具有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白蛇传传说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文化瑰宝,它所包含的多方面信息价值,一直是人们探讨、研究的话题。 由于白蛇传传说的经典性,它对其他文化艺术样式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首先白蛇传传说和戏曲关系甚为密切。据1959年统计,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和三百多个曲艺曲种对《白蛇传》进行了改编演出。全本中的许多折子戏成了某些剧种、曲种的经典保留剧目。如在京剧、昆剧、越剧、川剧等剧种中的《游湖》《盗仙草》《水斗》等都有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扬剧的《上金山》《放许仙》和《断桥会》也极为精湛;扬州清曲的《水漫金山寺》也是其重点曲目。其次有关《白蛇传》的小说、演义的创作也从未间断。鲁迅先生在1935年和1936年,连续写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两篇杂文。著名作家、戏剧家傅惜华、赵景深、田汉、戴不凡、阿英、张庚等,都写过不少有关《白蛇传》的文学作品和评论。著名作家张恨水和赵清阁于1955年和1956年分别创作通俗小说《白蛇传》。镇江市康新民、陈静也于1988年创作反映《白蛇传》的通俗小说《蛇恋》。 传承人物 1890年出生的镇江人李志中系白蛇传传说在镇江的第一位实际可考的传承人。李志中讲的故事保持了口头文学语言生动活泼、情节引人入胜等特点,是当地有名的故事大王。他讲述的白蛇传传说,曾发表在《民间文学》上,后被选进《中华民族民间故事大系》和《中国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李志中70年代病逝。 第二位传承人为1909年出生于宜兴的宗震名。他自幼受其父影响,喜欢讲故事,尤其擅讲白蛇传传说,其中以“泪漫金山寺”最有影响。他有六十多篇故事经整理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他于1990年病故。 第三位传承人为1912年出生于丹徒的倪双喜。倪双喜是唱山歌的能手,他在丹徒县山歌民歌演唱会上演唱的山歌号子《白蛇传》在镇江广泛流传,并发表在《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上。他于80年代病逝。 此后还有1909年出生的人称“故事篓子”的周广富,1900年出生的故事能手包季青等也都是讲《白蛇传》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关于对民间文学白蛇传传说的保护,镇江市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单位,镇江民问文化艺术馆已挖掘、收藏了众多有关白蛇传传说的原始资料,为研究和实施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镇江市又先后举办了若干各种形式的与白蛇传传说有关的活动,创作了许多以白蛇传传说有关的各类作品。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白蛇传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对保护单位,在2019年9月至2021年底期间履职尽责情况进行了评估。2020年因机构改革,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整合为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在2018年6月11日,由重庆大学学生自导自演的川剧《白蛇传》,在第六届重庆市大学生戏剧演出季斩获七项大奖。 重要活动 舞剧《夕照》改编自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和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2015年11月北京民族剧院首演,这一精品力作获得强烈反响,同年在京津两地共巡演20余场;2016年11月在国家大剧院第9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上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2017年再获专项资金支持,进行修改加工提高,在北京民族剧院三度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