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众信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流行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侧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

2006520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今上虞区),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联合申报的梁祝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7

历史渊源

传说内容

据传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发展阶段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东晋至,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上虞一带流传。

第二阶段

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第三阶段

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文化特征

内容分类

宁波版

宁波的梁祝传说以爱情清官为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故事主线与主体情节与其他地区互为补充,一脉相承。
祝传说经长期流变、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地区逐渐形成以梁山伯墓为展演场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宁波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其内涵包括:古老的梁山伯庙、梁祝墓及其承载的文化;每年两次的梁祝庙会及仪式;周期性举行的以梁祝传说信仰为内容的民间艺能表演;祈求婚姻美满的信仰者及信仰仪式等。

杭州版

浙江杭州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位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女,和合天配成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

上虞版

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穆帝至孝武帝时代,传说的原生地在浙江上虞祝英台故里,位于上虞丰惠镇蔡岙的祝家庄,关于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城求学,途中遇梁山伯及其衍生的故事,最初就从这里传出。从祝家庄遗存斑驳不清的祠堂碑、祖堂碑依稀得知,上虞祝氏族原籍山西太原,汉代南迁至此定居,其祖先原在虞城教授为业,生三子,移居上虞各地,蔡岙祝家庄支系次子贵宗公之后。

宜兴版

从宋代开始,宜兴就不断出现关于梁祝故事的诗的系列,如宋薛季宣《游祝陵善卷洞》诗,首句即为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有证据还表明梁祝化蝶情节也是在宜兴形成的,所以有关颂祝咏蝶情节的描述也很多。同时在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在不少古代游记中,也有不少关于梁祝为宜兴人的记载。

济宁版

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济宁梁祝传说应产生于尊儒重孝风气浓厚的汉代;在唐代邹县马坡(今属微山县)就建有梁祝墓及祠堂;元代时山上也建有梁祝祠;明代学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孔庙有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清康熙十一年修的《邹县旧志汇编》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志》记载: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山梁祝读书遗址尚存;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汝南版

在汝南县梁祝镇,不同时期都有诸多关于梁祝曹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吊孝哭灵”“化蝶等五大情节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等问世。故里遗址有梁祝墓、梁庄、祝庄、红罗山书院、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梁祝故事

梁祝传说相关的故事有梁祝和双蝶节、梁山伯吃蛋留风俗、祝家庄和望梁村的传说、马文才塑像的传说、梁祝还魂团圆记、三生三世苦夫妻、梁祝终身不娶嫁、焦骨牡丹女儿心、梁祝情深上天庭、祝英台钟情梁山伯、金童玉女风月记。

传说遗址

区:相传是梁祝化蝶处,高桥镇邵家渡存有梁山伯庙和梁祝合穴冢。

上虞区:据传,这里是祝英台故乡,存有祝氏祖堂和祝英台出嫁时乘船的玉女河等。

杭州市:万松书院是梁祝读书处。

宜兴市:留有善卷洞梁祝遗址。

微山县:微山县马坡镇出土的墓碑,碑额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8个篆字,碑文831字,记载梁祝故事。

汝南县:梁祝镇有梁祝墓、梁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等遗迹。

艺术特点

梁祝传说具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传承状况

梁祝传说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由于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传承人物

陈秋强,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序号:05-1989,申报地区:浙江省上虞市(现上虞区)。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周静书从全中国各地搜集来的关于梁祝文化的资料、实物不计其数,整理文字几千万字,编写的关于梁祝的正式出版物累计有上千万字。退休后,周静书仍发掘梁祝文化。1993年,周静书与白石坚合编的《梁祝故事集》出版。该书收录了全国各地关于梁祝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梁祝传说的专集。接着,周静书联手全国梁祝研究家路工、莫高等,投入《梁祝文化大观》的编纂工程。在钟敬文的指导下,199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梁祝文化大观》问世,整套书分四卷,共200万字。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中国国内文化学术界、民间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当时掀起了国际性的梁祝文化研究热潮。2007年,在冯骥才的指导下,周静书领衔的梁祝文化研究团队启动了《梁祝文库》编著工程。

2006年,张德轩、刘康健主编的研究成果《中国梁祝之乡文集》结集出版。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杭州市文化馆宁波梁祝文化园管理有限公司、绍兴市上虞区文化馆(区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汝南县文化馆获得梁祝传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学术交流

1987年,由浙江、江苏、上海三地联合举办的首次全国梁祝学术研讨会在宁波举行,周静书在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论梁祝化蝶的成因及其社会意义》引起众多梁祝专家的关注。

传播广度

梁祝传说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传说自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衍生作品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荣誉表彰

2005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

200621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批文命名,授予浙江上虞中国英台之乡称号。

4
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决定授予江苏省宜兴市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的称号。

2007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宁波市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



上一篇济公传说
下一篇西施传说
文章分类: 非遗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