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乱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地区浙江省台州市和浦江县,遗产编号为Ⅳ-39。2019年11月1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和文化部批准,浦江县文化馆、浙江台州乱弹剧团获得“乱弹”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渊源 台州市乱弹 发源地 台州乱弹 据《临海李氏宗谱》载:李氏宗祠在清乾隆时,族人李惠卿,字应考,号槐庭。在经商有成后,晚年在宗祠内开设乱弹班,即山兵乱弹,教唱高腔戏,为台州乱弹起源地。 名字来由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商调集了全国100多个地方剧种在扬州接驾。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分为“雅”、“花”两部。“雅”单指昆腔,“花”即杂,杂者乱也,故统称乱弹。 发展历史 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1987年,黄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一批阴刻戏剧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有参军戏剧或杂剧脚色形象。 宋代南戏渐形成,台州为其发源地之一。其时州县均有官办演剧组织,名为“散乐”。现存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有《台州歌》,为地道的台州曲调,其语言也具有浓厚的台州乡土气息,不少对白纯系台州方言。 元代,杂剧流行于台州。元末明初,黄岩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台州戏曲资料颇多(今人考证认为,这是历史上使用戏曲名词之始。其间,陶宗仪整理发掘台州词调,在黄岩演出尤盛)。 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陆容《菽园杂记》载黄岩等地,“皆有习为倡优者,应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为耻。”此后,高腔与昆腔继起。 明末清初,宁海县(包括今三门县)等地有平调,所唱高腔较平,故名。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年),乱弹腔在黄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台州式的“黄岩乱弹”,相沿约160年。 民国初期,乱弹发展迅速,共有20多副戏班。同时有高腔班十余副、徽班5副。 20世纪中后叶,由于各方面原因,乱弹曾停息了30年。 2005年,台州乱弹剧团才重新建立。重新组建的台州乱弹,分析了过去一度时期台州乱弹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进行改革,对外宣传,依靠当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浦江县乱弹 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说唱艺术和中国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北宋靖康之后,北方沦陷,宋廷南渡,定都临安,随着瓦舍在临安的大量兴起,在北方盛行的讲唱艺术在南方也随之风行起来。于是,浦江也出现了讲唱艺术表演团体——坐唱班,也叫“什锦班”。所谓“十锦”,是明初出现在江苏一带的民间乐曲《十番锣鼓》的别称,“十样锦”的简称。“什锦班”既是浦江人婚丧礼仪、祀神祭祖等众多民俗活动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演奏队伍,也成了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和艺人们赖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 北方讲唱艺术在南方流行后,由于南方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以及人们性情、喜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诸宫调的基础上,根据南方的特点和本地民众的口味,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更适合南方人口味的南诸宫调。浦江坐唱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大量当地民间乐曲作为基调,使得诸宫调和踏歌产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浦江乱弹。 而在这之前,温州的南戏在北宋宣和年间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产生的南戏,是用里巷歌谣演唱的,仅仅出现在社火等祭神活动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南戏。只有到了南宋光宗朝(1190~1194),才出现了象《赵贞女》《王魁》这样成熟形态的剧目,成为真正意义上戏剧。于是,正在成长中的南戏大量地吸收了南诸宫调——浦江乱弹,而逐渐摒弃了“里巷歌谣”,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整饬、融合后脱颖而出了。 自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的数百年间,浦江一直以讲唱艺术“什锦班”的形式流行于世,经久不衰。到了明朝中叶,浦江乱弹始由坐唱搬上舞台,由此浦江也盛行起搭台演戏之风。浦江桐木殿村就有一座建于明末(1622)的戏台,至今完好如初。 浦江乱弹形成舞台艺术后,迅速在邻近的州县流传,并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妙舞清歌的昆曲,不但使士大夫缙绅里党之类相与共习,诸凡宴会宾嘉亦必以演戏为盛礼,而且发展到官府叫好的戏班到县衙做戏,人称抓戏。清代有一位叫郑桂东的诗人这样写道:“送余乌饭乐宽闲,演戏迎神遍市圜;妙舞清歌人不醉,乡风贪看乱弹班。”可见,当时演戏之盛和人们对浦江乱弹的喜爱程度。 清光绪二十五年始,浦江乱弹班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根据各地演戏通例,会场戏须先由高腔开始,而浦江乱弹班是鸣锣开始的“登殿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登殿班既掌有先开锣的权利,如某班不懂规矩擅自开锣,登殿班可拿走他们的祖师爷以示惩罚,犯规者则须踏八仙向登殿班陪礼道歉,待登殿班交还祖师爷后才能演戏。 在浦江乱弹戏班呈现繁荣趋势时,浦江乱弹的坐唱班也以惊人的程度在蓬勃发展,而且久盛不衰。民国三十四年,浦江城隍庙菩萨开光,有一百二十多个“什锦班”参加了开光庆典。这些“什锦班”三分之二为浦江乱弹,昆曲三十班,其他的有徽班、滩簧、时调等。当时仅石马一乡,就有十三班浦江乱弹什锦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华市组建了浙江婺剧团,把盛行于婺州一带的戏曲剧种统称婺剧,与此同时,各县市也都纷纷成立剧团。于是,浦江乱弹成了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衢县则把当时正在域内演出的浦江乱弹新春班就地整编,成立了衢州市婺剧团。 改革开放后,浦江县文艺宣传队也改为婺剧团,编排演出了浦江乱弹的大量传统剧目,足迹遍及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福建等地。由此,浦江乱弹也曾再次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 文化特征 台州市乱弹 台州乱弹是一种浙江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在表演上具有粗犷、激昂、纯朴的风格,其武打动作吸收了民间武术并加以美化。台州乱弹的声腔是高腔、昆腔、乱弹、徽调、词调和滩簧等的融合,其舞台语言以中州韵为基础,结合了台州方言音调。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分类越来越细。在表演方面,台州乱弹有许多绝技,如“耍牙”“双骑马"”“钢叉穿肚”“甩火球”“雨伞吊毛”等,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 语言与唱腔 乱弹唱腔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其舞台语言以中原音韵结合台州官话,充满民语乡韵,通俗易懂,别具特色。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的分别,文场分丝竹管弦乐曲和唢呐曲两类,武场分闹台锣鼓和表演锣鼓两类。 脚色行当 台州乱弹的脚色行当分“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包括生、旦、净、丑,“下四脚”包括外、贴、副、末。 浦江县乱弹 腔调 浦江乱弹的主要腔调有三五七、乱弹三尖、二凡、芦花调、拨子等,各分若干板腔,自成完整的系统。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以笛子、唢呐等吹奏乐器为主,弦乐器和弹拨乐器辅之,表演则粗犷有力。 角色类型 原始的角色起源于南宋末年的浦江乱弹,即末泥——男主角,后发展成为“正末”、“生”;引戏——戏头,多数兼扮女角,称“装旦”;副净——本自参军;副末——本自“苍鹘”;装孤—扮官的角色。后来沿袭了宋杂剧的行当配制,也是五人,即司鼓、小锣、三样、正吹、副吹。后来随着戏剧的不断发展,浦江乱弹在明末清初形成舞台艺术时,行当体制已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已不仅仅局限于五个人了,且有了较为严密的管理体系。 乱弹班 浦江乱弹班的带班人概称“领袖”,服装则属“行头主”所有,按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收取行头费用,对老演员称“堂宗师父”。演员叫场面,行当分十三门,即花旦、正旦、贴旦、老旦、小旦、大花、二花、小花、四花、老生、老外、付末、小生。按行内的说法和人们的观点,浦江乱弹班中凡具有八角子弟的戏班才称得上是好班子,八角子弟又分上四角和下四角。上四角指较难学的角色,即大花、正旦、老生、正吹;下四角比较容易学,通常指花旦、小生、小花、鼓板。 乱弹乐队 浦江乱弹的乐队称后场面,分为文堂和武堂.文堂指笛子(横风)、板胡、科胡、二胡、大唢呐、小唢呐(吉子)、先锋、月琴、三弦等;武堂包括鼓板、大小锣、大小钹、战鼓等。乐队的分工一如坐唱班,正吹负责笛子、二胡、大唢呐、战鼓;副吹负责板胡、科胡、大唢呐、小唢呐、先锋;三样负责大锣、大钹、小钹、月琴、头筒;小锣负责小锣、三弦、敲板;鼓板负责笃鼓、夹板和大鼓。此外,戏班中还另设小班,即管饭、烧饭一人,挑水、挑行李四人,其他除领袖和行头主外,还有负责写戏即负责联系演出的成头一人,厢房三人(头箱、三箱、盔箱),泡茶一人。 分布地区 台州乱弹,原本叫做黄岩乱弹,主要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 浦江乱弹,主要流行于浦江、临安、建德、桐庐一带和婺、衢、处、温、台以及江西等地。 代表剧目 台州乱弹有300多个剧目,常演剧目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 浦江乱弹剧目大约有300多个,代表性剧目有《西施泪》《江南第一家》《梨花狱》《蓝知府断案》《花头台》《鞭打芦花》《浦阳江之女》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台州乱弹,浙江四大乱弹之一,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悠久、演出形态古老、剧目丰富、表演艺术具特色的剧种之一。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 传承状况 台州市乱弹 2005年,重新组建台州乱弹剧团,分析了过去一度时期台州乱弹陷入了生存困境的原因,大胆改革,启用新人,顺应市场,改变陈旧,观念创新,对管理体制,用人体制,分配体制大胆进行改革,对外扩大宣传,依靠当地政府,走出了困境。 台州乱弹剧团努力探索“民办公助”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推行一系列改革下,有效地激发了个人的艺术才志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确定了“我的乱弹我的团”为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延续中华文脉”为剧团使命,“打造台州文化金名片”为剧团愿景,“崇德、尚艺、敬业”为剧团精神,“勤奋、务实、自律、创新”为工作作风等系列核心理念。从而使每个演职人员改变了观念、树立了自信,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 浦江县乱弹 浦江乱弹依托以前的农村剧团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什锦班存活着的,并且传承下去。20世纪50年代末用毛笔抄写的浦江乱弹剧本,成为浦江整理乱弹剧目的重要资料。婺剧团根据这些重要浦江乱弹剧本,编排演出了浦江乱弹的大量传统剧目。 传承人物 许定龙,男,汉族,1941年生,浙江天台人。2008年1月,许定龙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乱弹代表性传承人。 傅林华,男,汉族,1958年生,浙江临海人。2008年1月,傅林华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乱弹代表性传承人。 赵福林,男,1939年生,浙江浦江人,是浦江乱弹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淑萍,是浦江乱弹浦江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台州市乱弹 2005年,海正药业等三家企业和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成立了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2012年,正式改名台州乱弹剧团。 2009年7月,《台州乱弹》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胡来宾。它详细记录了台州乱弹的生存环境、历史、传承等内容。 2012年,新建成的台州乱弹陈列室,记述了台州乱弹自明末清初以来300余年的演进史,收藏了锣鼓等打击乐器、文场器乐设备、绝技“耍牙”的牙块等大量表演器具和珍贵古籍文献。 2013年,《戚继光》历史剧创编启动,台州乱弹剧目首次列入全省文化精品扶持项目。 2014年,台州乱弹戏曲专班开班。 浦江县乱弹 2009年7月,《浦江乱弹》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洪波。它详细记录了浦江乱弹的形成与发展、内容与特色、抢救和保护等内容。 2013年5月,浦江县举办浦江乱弹表演培训班,旨在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浦江乱弹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2014年,浦江乱弹成功入选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成为首批传统戏剧特色县,这将使浦江乱弹这一民间民族文化宝贵遗产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履职尽责情况评估建议公示,浦江县文化馆保护的乱弹项目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台州市乱弹 2011年,台州乱弹剧团出访德国,这是它首次走出中国大门。 2012年,台州乱弹剧团出访新西兰,这是首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委派代表国家出国交流,并首次受中国国外总理接见。同年年11月,台州乱弹大型情景纪实剧《我的乱弹我的团》在椒江剧院上演。新老一代乱弹艺术家上台联袂演出,还原台州乱弹这一经典的戏曲剧团,浓缩了历史传承的精华和精髓以及现代舞台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2014年,“台州乱弹一年一省(上海)巡演”举办,这是它首次跨省巡演。同年,上海星期广播会台州乱弹折子戏专场举行,是首次被邀入沪专场直播。 2015年,台州乱弹《小宴》翎子功在央视春晚演出,这是首次登上国家级重大演出。 浦江县乱弹 2015年2月,浦江乱弹剧目《闹花烛》在浦江县东山公园群众大舞台的春节节目中演出。同年8月,浦江乱弹绝技油彩变脸《火烧子都》,由浦江乱弹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红阳独挑大梁,饰演子都这一角色,在表演的短时间内做到速度快、脸抹匀、手干净,加上林红阳的动作、表情、眼神都演绎得十分到位。 荣誉表彰 台州市乱弹 2013年,台州乱弹折子戏《小宴》参加浙江省珍稀剧种汇演,首次获得头魁。 2014年,台州乱弹现代小戏《老村新路》获浙江省会演双金奖,首个省级会演双金奖。同年,台州乱弹乐队在浙江省戏曲音乐(演奏)汇演,剧团乐队首次参加省级比赛并获大奖。 2019年4月,台州乱弹现代戏《我的大陈岛》在椒江剧院首次公演,获得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浦江县乱弹 浦江乱弹新编历史剧《西施泪》《江南第一家》《梨花狱》等除屡获奖项外,分别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 浦江乱弹小戏《蓝知府断案》获得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和“全国稀有剧种保护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