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众信

柳子戏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柳子戏记录在案的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600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

2006520日,柳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43

202111月,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渊源

明清时期

柳子戏是山东古老剧种之一。
明万历年间,沈德符1578—1642年)在《野获编·时尚小令》中记载:元人小令,行于赵燕,后流传各地。自宣德、正统至成化、弘治年间,中原流行【琐南枝】、【傍妆台】、【山坡羊】,之后又有【耍孩儿】、【驻云飞】、【醉太平】诸曲流行。嘉靖、隆庆间,兴起【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天皇】、【干荷叶】、【银绞丝】等曲,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学,人人喜听。文中中原指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周围地带,即后来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卷戏等剧种的主要流行区域。柳子戏现存的俗曲,许多与明、清俗曲刻本中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山坡羊》、《琐南枝》、《耍孩儿》、《沽美酒》、《黄莺儿》等。由此可见柳子戏主要是在元、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

清初,《聊斋志异》作者、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就曾编过戏三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
清初柳子戏还曾在北京演出过,在《日下看花记》中曾有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同音,歌咏升平,伶工荟萃,莫盛于京华的记载,记述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前的情况,那时柳子腔就已被列入一时称盛的剧种,与昆、、梆相提并论,被称为东柳、西梆、南昆、北

到清中叶乾隆年间,柳子戏(弦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李绿园写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小说《歧路灯》中有历城的一班弦子戏的描述。然而,自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后,皮簧逐渐占据京城剧坛,柳子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在农村集镇中演唱,再未恢复当年盛况。

咸丰初年(1851年)左右,汶上县演红脸的艺人天机在鲁西南创立科班,培养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十里轰、盖山东、玻璃水眼、张道洪,在这之后还有演员刘玉柱(小生)、江米人()、姚兰臣(丑)、周保三(净)等。到宣统二年(1910年)左右,柳子戏职业班社以运河为界分为四路。西路为曹县的义盛班,由张庆云领班,活动于菏泽、济宁一带;东路由立家兴领班,活动于费县、临沂等地;南路由张敬友带班,活动于苏北、丰县一带;北路由苗发云组班,以章丘为活动中心。

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柳子戏几经磨难,艺人们或改唱他戏,或弃戏务农,只有个别剧社勉强维持演出,惨淡经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柳子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但后来由于挖掘保护不及时,缺乏资金和传承人,以及豫剧大规模进入山东,不少县级以下柳子剧团受到冲击逐渐解散,柳子戏也后继乏人。

文革前后,山东汶上县郭仓陈堂剧团在陈秀乾、陈秀坤兄弟带领下改编演出样板戏,在宣传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当地欢迎,由于听戏人多还需要实行男女分区,专门维持秩序。老一辈柳子戏艺人相继去世后,汶上县作为柳子戏发源地之一从此逐渐衰退,后来汶上县柳子戏在政府号召推动下,又逐渐挖掘整理并排演部分剧目,焕发出新生机。

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的发展,柳子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红罗记》、《五台会兄》、《张飞闯辕门》、《白兔记》等得以恢复上演,还改编移植了《琵琶遗恨》、《王昭君》、《花木兰》、《卧龙求凤》、《江姐》、《法魂》等一大批优秀剧目。

文化特征

表演特征

柳子戏唱腔以俗曲和柳子调为主,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和真枪。

音乐器械

柳子戏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伴奏时以单旋律的随腔齐奏为主。在伴腔时,笛子吹奏的旋律基本与唱腔相同,而笙和三弦则可加花变奏;演奏过门时,笛子可即兴发挥,与笙和三弦构成支声复调,艺人称其为严丝合缝风雨不透。柳子戏的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丝竹乐器俗称文场,以笛子、笙、小三弦为主,兼用唢呐;打击乐器称武场,包括板鼓、大锣、小锣、手、小、堂鼓、四大扇等乐器。打击乐合奏时,发出荒、扑、的声音,音调鲜明,与其他剧种多有不同。

唱腔特征

柳子戏属于多声腔的曲牌体剧种。其唱腔是由众多不同宫调、不同板式的曲牌所构成的。在它的唱腔曲牌中,既有粗犷奔放、质朴劲拔的粗曲子,又有缠绵细腻、典雅华丽的戏曲子。其音乐风格,既有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的调子赞子等,又有文雅大度、宫廷色彩鲜明的风入松步步娇等。柳子戏唱腔以明清俗曲为主体。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多种声腔的曲调,逐渐衍化为自己的曲牌。柳子戏唱腔曲牌根据来源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别:

明清俗曲类

在此唱腔曲牌中,根据结构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曲子与小令。即以长短句为主组成的曲牌。包括五大曲复曲单曲小令四部分。

五大曲,也叫五大套曲,即柳子戏常用曲牌:《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娃娃》(亦称《耍孩儿》)、《驻云飞》。指的是每支曲牌都有各自不同板式的唱腔,并且男女齐全,各自均能自成一套,即同一曲牌通过各种不同板式所组成的散、慢、快、散的成套唱腔。

复曲,即同一个牌名包含两支以上不同曲调(或板式)的曲牌。如《步步娇》,既有越调《步步娇》,也有下调《步步娇》;再如《画眉序》,有原板曲牌,也有二板、三板曲牌。《驻马听》、《朝元歌》、《桂枝香》、《风入松》等都属此类。复曲所包含的曲牌,不如五大曲的行当齐全,板式完整,但也有较强的表现力。

单曲,即一个牌名只有一种唱法的曲牌。如《一封书》、《二凡》、《苦绣江》等。由于这种曲牌腔格固定,又无其他变化形式,所以在传统剧目中多为专曲专用

小令,指在传统剧目中穿插运用的一部分小曲牌。它词义通俗,旋律简朴,又多无过门,且全系二板结构(2/4拍子记谱)。小令部分包括《银纽丝》、《扑门风》、《五更转》等十余种。小令短小精悍,富有一定的吟诵性,且各具情趣,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另一种是由七言或十言为主组成的上下对偶句结构的曲牌。如《柳子》、《赞子》、《序子》、《调子》等。

《柳子》,属越调(以D1)系统中的二板曲牌。唱词由七字句的上下句组成,句数可多可少,长短不限。其曲体结构的基本形式为四句体。实际应用中,在《柳子》基本唱腔的基础上,可作多种形式的变化。具有通俗易懂、变化灵活的特点,且速度中庸,近于说唱,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是柳子戏中的常用曲调之一。

《赞子》,属于紧打散唱类曲牌。由于它以《柳子》过门的无定次反复作为唱腔的伴奏,所以艺人们有时也称它为《三板柳子》。在演唱《赞子》时,乐队的伴奏不跟腔,而是演奏其固定的旋律(即《柳子》过门),演员的唱腔则属自由的说唱体。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可作多种形式的发挥,而下句必须落在15音上。唱腔与伴奏形成对比性复调,富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序子》,其唱词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形式,唱腔种类也比较多样。它既有越调、平调等同调性的曲牌,也有原板、二板等不同板式的唱腔,并且男女齐全。但无论何种《序子》,其上下句对仗结构的基本形式不变,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序子》既长于叙事,又善于抒情,除可以独立成段外,还经常与其他曲牌结合使用,以丰富音乐的表现能力。如《山坡羊挂序》、《锁南枝挂序》、《驻云飞挂序》等。

《调子》,分属于越调、二八调和下调三种宫音系统,亦有二板和三板两种不同的板眼节拍形式,各种《调子》曲牌,均属于上下句对仗体结构。《越调》和《二八调子》为常用曲牌。由于《二八调子》中经常出现连续的切分节奏,所以,音乐性格跳跃活泼,适合于表现比较欢快的情绪。

在风格方面,曲子与小令多以古朴典雅见长,而上下对仗句体的各种曲牌则更具通俗易解的特点。两类曲牌各具风采,有着不同的表现功能。特别是通过挂序加赞等手法,使这两类曲体结构完全不同的曲牌组合在一起使用,可各扬其长,雅俗共赏。

客腔类

客腔类包括《青阳》、《高腔》、《乱弹》、《罗罗》、《昆调》、《皮黄》等。

《青阳》,来自安徽的青阳腔。它包括《原板青阳》、《二板青阳》、《三板青阳》等各类不同板式的唱腔,有生、净各行当唱腔之分,并能构成节奏快慢变化有序的成套唱腔。由于《青阳》曲牌的唱词格式和唱腔的曲体结构具有变化灵活的特点,也被称为乱青阳滥青阳。也正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可变性,才更增强了它在音乐上的表现力。

《高腔》,系由弋阳腔衍变而成。保留有一唱众和,锣鼓击节的艺术特点。人声帮唱大多只帮句尾末字及其拖腔,并以打击乐伴之,具有独特的风格,有《青阳高腔》、《山坡羊高腔》、《娃娃高腔》等多种形式。另外,还有一种用三大件伴奏的《高腔》,属G宫音系统,一板一眼的节拍形式。这种《高腔》用弦索乐器伴奏,而无人声帮唱,艺人称它为《弦索小高腔》。《高腔》与其他各类曲牌在音乐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在一些剧目中穿插运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乱弹》,其曲调与吹腔相类似。该腔进入柳子戏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在板式上衍化出原板、二格硬板、二板等多种形式外,还加强了唱腔旋律的华彩性,增强了它的抒情性功能。

《罗罗》,其词格与《娃娃》完全相同,但曲调各异。柳子戏中的《罗罗》曲牌虽种类不多,但它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跳跃,擅长表现欢快活泼的情绪,在一些剧目中也经常使用。

《昆调》,即由昆曲传入的曲牌。如《昆曲步步娇》、《黄乐调》、《新水令》等。《昆调》曲牌虽经长时间的融合消化,但仍保留着昆曲的演唱韵味和行腔方法,以及句间无过门的特点。在柳子戏的一些剧目中,经常作为插曲使用。

《皮黄》,随着皮黄腔的崛起和在全国影响的日益扩大,柳子戏也吸收了一批皮黄剧目,如《捉放曹》、《荐诸葛》、《三娘教子》、《玉堂春》等,同时采用其唱腔和伴奏形式。20世纪40年代末已不再演唱。

以上客腔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大都已柳子化。如《乱弹》除归入柳子戏传统平调的宫音系统,使用柳子戏统一的开板(前奏)外,还与曲牌相结合,产生了《乱弹娃娃》;《青阳》在保持自己调式特点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青阳序》、挂序等形式。

角色行当

历史上柳子戏传统的行当分为四生、四、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柳子戏演出剧目的增多、演出阵容的扩大,行当的划分也日趋明确具体,演变为现行的生、、净、末、丑五大门类。

生行

生行包括红脸、净面大王、外脚、帮生、秀生、大武生、武生、娃娃生等角色。红脸,又称大红脸,是柳子戏特有的脚色行当,本工生行中的开脸戏,兼工净行中的唱功戏,俗称黑红搅子。其唱腔高亢浑厚,动作威武刚健,表演以唱为主,重在造型。剧中所扮人物如《斩貂》中的关羽、《挂龙灯》中的赵匡胤等;净面大王,又称净面文生、胡子生,因其俊扮化妆而得名,多戴黑三髯,主要扮演剧中正面角色。重唱功,唱腔流畅自如,圆润悠扬,念白抑扬顿挫,表演从容稳健大方,如《孙安动本》中的孙安等;秀生,又称文生或小生,兼演穷生。其唱腔委婉柔和,身段潇洒大方,表演斯文儒雅,如《张飞闯辕门》中的诸葛亮等;大武生,又称架子生,主要扮演年轻武将,如《下江东》中的赵云等。

行中的角色有青衣、红衣、闺门、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青衣多扮演出身贫苦的成年妇女。其唱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清晰,身段动作稳重文静,如《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红衣,又称红衫子、花旦、小旦,扮演年轻俏丽、大胆热情的姑娘,大家使女、小家碧玉或风流放荡的妇女。表演中身段灵活、举止轻快、眉目传情,其唱腔甜润,道白爽朗,如《玩会跳船》中的云霞、《雀山指路》中的穆桂英等;闺门,扮演善良貌美、有教养的闺阁女子。其表演端庄秀丽、娇柔含情,道白柔声慢语、注重声韵,唱腔清爽,如《观灯》中的胡秀英、《玩会跳船》中的白月娟等;刀马旦,因提刀跨马而得名。其唱腔洪亮圆润、身段潇洒大方,多扮演剧中女帅、女将、女妖、女寨主等角色;武旦,为武打戏中角色。其身段敏捷、轻盈,唱念响亮,表演中常用武术拳脚,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等;彩旦,又称丑旦,多扮演剧中凶狠丑陋或风趣滑稽的角色。其表演夸张、粗俗、泼辣,如《游西湖》中的媒婆、《大观灯》中的母老虎等;老旦,主要扮演老年妇女,并有官、民、贫、富之分。

净行

净行中有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大花脸,也称黑脸,在剧中多扮演官员、将帅、好汉一类的角色。其唱腔高亢浑厚,表演气势磅礴、豪放、粗犷,如《错断颜查散》中的包拯、《曹操逼宫》中的曹操等;二花脸,多扮演剧中性格豪爽、勇敢、机智或凶狠的人物角色。其嗓音洪亮,表演注重把子、折扇、云和腿功,如《安南国》中的邓飞虎等。

丑行

丑行,有文丑、武丑、老丑、公子丑诸类。文丑,有官民之分,多饰演性格风趣诙谐、富于生活气息的舞台人物,如《安南国》中的常不中、《凤簪记》中的李狠等;武丑,表演轻盈机敏,常用矮子步矮子旋风脚等技功,唱腔少,念白不多,打斗中常使用武术拳脚和多种刀枪花架,如《投西川》中的抓地虎、《花蝴蝶》中的平等;老丑,是戴白吊搭或白四喜的老年丑角,多扮演剧中性格善良诙谐的人物角色,如《麦里藏金》中的李万良、《万盏灯》中的王半仙等;公子丑,多扮演剧中放荡霸道、愚蠢无能的富家公子、纨绔子弟等。表演中念唱花俏、面目表情丰富,如《游西湖》中的胡思、《胡罗锅抢亲》中的胡罗锅。

代表剧目

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玩会跳船》、《抱妆盒》、《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

分布地区

历史上

柳子戏广泛流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各地对其的叫法也不尽相同。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汶上、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旧清平县治),称为吹腔

鼎盛时期

柳子戏鼎盛时期流行范围有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西至四川,北到辽宁大连,南及苏州七省市的广大地区。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柳子戏中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绝大部分曲牌结构严谨规范,曲调行腔委婉,曲牌过门完整齐备,调式丰富多变,风格各异,有异于其他剧种的摹拟唱腔的音乐旋律、结构,这种自成体系、自呈面貌的音乐结构形式,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戏曲音乐现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及参考借鉴价值,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元代散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传承现状

截至20178月,全国的柳子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

虽然柳子戏的传承保护体系完善,但欠缺活力,演出以传统剧目为主,吸引力有限。除了剧种自身发展因素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都在不断削弱戏曲的群众基础。

传承人物

李艳珍,女,19422月出生。2008215日,李艳珍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申报。项目名称:柳子戏。

黄遵宪,男,19326月出生。2008215日,黄遵宪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申报。项目名称:柳子戏。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与老艺人相结合,对柳子戏进行了一系列的挖掘、整理、继承、改革工作,使其得以保留并获得新的发展。

1959年,山东省柳子剧团成立后,对老艺人传唱的数以百计的传统唱腔曲牌进行记谱,并予以分类编排,结集为《柳子戏音乐集》,使柳子戏有了第一批较为系统的唱腔曲谱资料。

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中期,随着传统剧目的不断加工整理和上演,对传统音乐进行了整理、提炼和应用。使用以舞台演出为主的继承方式为柳子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编纂《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东卷》的过程中,又对柳子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继承工作。并利用录音、录像设备记录了大批传统剧目和唱腔。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关于柳子戏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柳子戏简史》和《柳子戏音乐研究》,书中对柳子戏的孕育、形成及发展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论述。

进入21世纪后,山东省柳子剧团组织编印出版了《柳子戏曲牌大全》,并录制了一批剧目的音像资料。在对优秀传统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又创作排演了《风雨帝王家》等优秀的新编历史剧,扩大了该剧种的社会影响,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清丰县柳子戏艺术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获得柳子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49月,山东省柳子剧团在阔别首都舞台四十五年后再次进京演出经典传统剧目《孙安动本》和新编历史故事剧《风雨帝王家》。

2014614日,为纪念中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山东省戏剧家协会、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在东柳戏院举办柳子戏经典剧目专场演出。

2016717日,大型改编柳子戏《张飞闯辕门》作为“2016齐鲁文化喀什行山东精品剧目交流演出的压轴节目在喀什疏勒剧院上演。

2018311日,2017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新编柳子戏大戏《惊蝉记》在济南百花剧院首演。

荣誉表彰

《法魂》一剧获1998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风雨帝王家》一剧获山东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选民老冤蛋》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艺术创新奖;《鱼篮记》获第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精选剧目优秀演出奖。



上一篇大弦戏
文章分类: 非遗文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