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禾众信

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戏和武戏)、绣房戏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5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48

历史渊源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据老艺人陈坪18841957年)称,听其师傅代代相传说: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村民们有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的,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时称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后,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为宋江戏

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一名归侨合办戏班,班名三合兴。它突破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戏,剧目有《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逼宫》等。合兴戏出现后,很受群众欢迎,戏班也增多了。

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当时有规定,进合兴戏的艺人,必须能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目)才能入合兴班演桶外戏(即合兴戏的幕表戏),二戏逐渐融合,至清末,宋江戏与合兴戏统称高甲戏。

至于高甲戏的称谓,据传是因为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故观众叫做戈甲戏闽南语音同)。另有一说法是因为戏班到海外演出,侨胞称家乡来的戏是高等甲等戏,戏班回来就自称为高甲戏。还有一说,是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则称之为大班土班

20世纪2040年代,高甲戏发展很快,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个戏班,年年都有戏班到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演出。各班竞技激烈,先后涌现出十大虎班前五虎福庆成旧大福福胜兴福金升金秀春后五虎新秀春大祥春金成兴新大福福联兴。最好的称龙班,即金莲升,故有龙破五虎之说。

20世纪30年代,部分高甲戏戏班不满足于在农村草台流动演出,陆续走出国门,足迹遍及东南亚诸国。这一期间,出国的戏班达到高潮。共计有:新连兴19291935年)、三妹班(19291938年)、福连芳(19301933年)、锡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兴(19341936年)、协义社1937年)、福顺兴(19361937年) 、金春宝(1936年)、尚义社(19361937年)、小丁班(1936年)、新金春(1936年)。

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20世纪30年代时走出国门的班社于战前先后回国。

1950年,泉州市曾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戏艺人学习。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便是在戏改中,通过从五个民间职业剧团――“新秀春班三合和班福庆成班新连升班通华兴班,抽调最优秀数十人演员而组成的。他们是:董义芳、吴远宋、施纯送、许仰川、柯贤溪、刘再生、林秀来、陈子良、柯贤克、蔡秀英、黄秀郎、林固子、陈玉燕、林贤殿、施义烧、蔡文煌、田鸡仔、吴尊荣、肖迪频、肖光椅、姜金龙等。而后又陆续调入一批对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具有专业水平的新文艺工作者。他们是:王冬青、吕文俊、杨波、张伯萍、陈枚生、王振权、王大弼、蔡展龙、楷模等人。由于与艺人长期合作,高甲戏从此开始由草台艺术转入剧场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甲戏得到振兴与发展。

1950年,泉州成立戏剧改革委员会。

1951年,抽调各戏班名演员组成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员有董义芳、吴远宋、许仰川、萧迪苹、林秀来、蔡秀英等40多人。此后,相继组成晋江民间高甲剧团、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惠安高甲剧团、南安高甲剧团、永春高甲剧团德化高甲剧团安溪高甲剧团、同安高甲剧团、大田高甲剧团等。从此,高甲戏一改演幕表戏的习惯,开始进入新剧目与编演现代戏的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甲戏《连升三级》首先遭到冲击,被当作大毒草在报刊上公开点名批判。作者王冬青被揪斗,关进牛棚。剧团被迫解散,大批名老艺人和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闽南各地的高甲戏剧团相继恢复并进入振兴时期。

文化特征

音乐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雄浑高昂,也有清婉细腻的音韵。

乐队乐器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乐和武乐。文乐以唢呐为主,配以洞箫、三弦、二弦,后来又加入琵琶、杨琴、二胡、中胡、小提琴和大提琴;武乐有百鼓、小鼓、通鼓、板、大小锣、大小、特别是响盏和小叫,有浓厚地方特色,是丑旦戏或轻松场面不可缺少的打击乐。

表演风格

高甲戏

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宋江戏以武打为主,其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即由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执各种武器,分别与雄狮搏斗),现存舞台上的武打套数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保留着刣狮的传统表演,也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称为嘉礼打

脚色

高甲戏的脚色行当原只有生、、丑三个行当,后来陆续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等。这些行当中,以丑最为突出。丑行有男丑、女丑之分,男丑又分文、武丑。文丑有长衫丑和短衫丑,武丑有师爷丑和捆身丑。女丑则有夫人丑、媒人丑、老婆丑、丑等几十种。

代表剧目

截至2019年,高甲戏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亦有部分是艺人根据民间传说改编创作的,如《番婆弄》、《唐二别》、《管甫送》等。新编高甲戏《大稻埕》。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海内外都有着大的影响。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迅速发展,如今看戏的人越来越少。

石狮市高甲实验剧团团长林世忠:每年都招收新演员,但没什么人报名。大家都好了,都不愿意让孩子干演戏这行当,前景让人担忧。

传承人物


福建省泉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355

汉族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5-2354

汉族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5-2353

汉族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3-1031
1938.09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3-1030
1944.04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2-0549
1944.11.25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2-0548
1955.04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02-0547
1947.01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泉州市
[13]




福建省厦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356

汉族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厦门市
03-1032
1939.01.07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厦门市
02-0551
1966.03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厦门市
02-0550
1948.11

传统戏剧
-48
高甲戏
福建省厦门市
[14]


保护措施

活跃于闽南城乡的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和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安溪县高甲戏剧团等,都是肩负高甲戏传承和发展重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也陆续挂牌成立传习中心。泉州艺术学校和厦门艺术学校,以及近年崛起的民办的翔安吕塘戏校,是培养高甲戏后备人才的重要园地,多年来为公立高甲戏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输送了大量新鲜的血液。此外,还有众多的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它们活跃于闽南城乡,顽强地延续着高甲戏的传承,并且融入到地域民众的生活之中。

2019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获得高甲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世纪60年代初,新编古代戏《连升三级》等,赴上海、南京、济南、天津、北京巡回演出。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谭震林、郭沫若、茅盾、邓拓及戏剧界专家曹禺、田汉、张庚、老舍、林默涵等均来观看。郭沫若、老舍、邓拓等观看《连升三级》后均题诗赞誉。

1982年,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香港演出,带去剧目《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以及一台丑旦小戏。

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数次接待英、法、意、日、美、德等国留学生来团观摩丑角表演。

1986年,泉州高甲戏剧团赴上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笋江波》、《管甫送》、《王海行》、《送水饭》、《骑驴探亲》等小喜剧。高甲戏丑角的表演,博得好评。

1989年,安溪县高甲戏《玉珠串》,泉州高甲戏《王海行》参加省艺术节表演。

1994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演出。同年35日,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金门演出。

199710月,晋江市高甲戏剧团赴成都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同年12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福建剧展演出。

2019102日,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2日在北京园博园开幕演出。

荣誉表彰

1983年,由安溪县高甲戏剧团诸葛编剧的《凤冠梦》参加福建省第15届戏剧会,演出获剧本一等奖,及导演、音乐、表演、舞美、演员等7项奖,并获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20世纪80年代,由老、中、青作者创作的一大批新剧目如《颠倒乾坤》、《真假王岫》、《高平关》、《施琅将军》、《唐宗逸事》、《开元序曲》、《南海明珠》、《唐山情》等均获省级剧目奖。

1985年,创作古装剧《颠倒乾坤》参加福建省十六届戏曲会演,获剧本三等奖,蔡友辉、刘基德获演员一等奖。

19878月,《黄卷与蚊诗》参加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颜佩琼、刘基德获优秀演员奖;蔡友辉获表演奖。

198712月,传统小戏《管甫送》、《扫秦》参加福建省水仙花大奖赛,李珍蕊、刘基德获演员奖。

19909月,《关化斩子》参加省18届创作剧目调演,张天鹏、林金清获剧本奖。

19913月,《争尸》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电视喜剧比赛,张伯萍获编导、音乐一等奖。

199310月,《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获优秀剧目奖(集体);许一纬获优秀编剧奖;张天鹏、张伯萍获优秀导演奖;蔡友辉、吴地四获优秀表演奖;陈靖萍、柯荣湘获表演奖;吴振获舞美设计奖;楷模、陈思萱获服装设计奖;苏兆平获灯光设计奖。

199312月,《大河谣》参加省第19届剧目创作调演,获特别荣誉奖

199411月,《大河谣》获中国剧协曹禺文学作品奖

1994年,南安市高甲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汉魂》,获首届海峡两岸(闽台)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优秀剧本、导演、音乐等奖项。

1995年,《大河谣》获省首届百花文艺奖的特别荣誉奖、《大汉魂》获全国文化新剧目奖、《玉珠串》获曹禺戏剧文学奖。

1996年,《玉珠串》获全国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与中宣部1996年度五个工程奖。同时,在96中国(湖南)第4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演出的《审陈三》获综合演出一等奖及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奖项。

1996年,在第20届省戏剧会演上,由晋江市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金魁星》获优秀剧目奖及优秀导演、音乐等奖项。



上一篇碗碗腔
下一篇西秦戏
文章分类: 非遗文化
分享到: